肠道拉出油
肠道拉出油可能是脂肪泻的表现,通常与饮食不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或肝胆胰疾病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脂肪泻是指粪便中含有过量未消化脂肪,肉眼可见油脂漂浮或油性光泽。常见诱因包括高脂饮食过量,如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油炸食品、肥肉或坚果,超出肠道消化能力。长期高脂饮食可能加重胰腺负担,导致胰脂肪酶分泌不足。慢性胰腺炎患者因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常出现脂肪消化障碍,粪便呈油脂状并伴有恶臭。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分泌减少,影响脂肪乳化,也可能引发脂肪泻。乳糜泻患者因麸质过敏导致小肠绒毛萎缩,脂肪吸收面积减少,粪便中可见未吸收脂肪滴。
少数情况下,肠道淋巴管扩张症可导致乳糜微粒无法正常进入血液循环,淋巴液渗入肠腔形成油脂样腹泻。某些肠道感染如贾第鞭毛虫病会破坏肠黏膜屏障,影响脂肪吸收。克罗恩病累及回肠末端时,胆汁酸重吸收障碍可引发脂肪泻。部分减肥药物如奥利司他会抑制肠道脂肪酶活性,导致油脂直接排出。先天性β脂蛋白缺乏症等罕见遗传病也可能表现为持续性脂肪泻。
出现脂肪泻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动物脂肪和油炸食品摄入,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鸡胸肉、鱼肉,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适量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因其可直接吸收无须胆汁乳化。慢性胰腺炎患者需严格戒酒并遵医嘱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乳糜泻患者应终身避免麸质饮食,选择无麸质米面替代。日常可记录排便情况与饮食关联,就医时提供详细信息帮助诊断。若伴随体重下降、腹痛或持续腹泻超过两周,须尽快消化内科就诊完善粪便常规、血生化及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