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不大便怎么回事
新生儿不大便可能由喂养不足、胃肠功能未成熟、先天性巨结肠、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喂养不足
母乳或配方奶摄入不足会导致粪便生成减少。表现为尿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建议增加喂养频次,母乳喂养每2-3小时一次,配方奶喂养按需调整奶量。哺乳时确保婴儿有效含接,观察吞咽动作。
2、胃肠功能未成熟
新生儿肠道蠕动功能发育不完善,可能出现暂时性排便延迟。通常无其他异常表现,腹部触诊柔软。可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摩,每日3-4次,每次5分钟,促进肠蠕动。
3、先天性巨结肠
与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有关,表现为出生后24-48小时未排胎便,伴腹胀、呕吐。需通过钡剂灌肠造影确诊。确诊后需行拖出型巨结肠根治术,术后配合扩肛治疗。
4、乳糖不耐受
因乳糖酶缺乏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酸臭带泡沫。可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或遵医嘱口服乳糖酶颗粒。哺乳期母亲需限制乳制品摄入。
5、肠道感染
轮状病毒或细菌感染可引起肠蠕动异常,伴随发热、血便。需粪常规检查确诊。轻症可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重症需静脉补液。接触患儿后需严格洗手消毒。
家长应记录新生儿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母乳喂养母亲需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配方奶喂养需严格按比例冲调,奶具每日煮沸消毒。发现异常排便超过48小时,或出现呕吐、腹胀、拒奶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日常可做蹬自行车式腿部运动帮助肠道蠕动,抚触时避开脐部未愈合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