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下降流脓耳鸣耳痛
听力下降伴随流脓、耳鸣、耳痛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胆脂瘤型中耳炎、突发性耳聋等疾病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多因挖耳损伤或污水进入耳道导致细菌感染,表现为耳痛、耳痒、听力减退及黄色分泌物。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慢性反复发作者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日常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使用棉签过度清洁。
2、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剧烈耳痛、发热及脓性分泌物。治疗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配合苯酚甘油滴耳液缓解症状。若鼓室积液持续存在,可能需行鼓膜穿刺术。
3、鼓膜穿孔
外伤或感染导致的鼓膜穿孔会出现突发性耳痛、耳闷及血性分泌物,穿孔后疼痛反而减轻但听力明显下降。小穿孔可通过避免耳道进水预防感染,多数可自愈;大穿孔需手术修补,常用方式包括鼓室成形术或脂肪移植修补术。
4、胆脂瘤型中耳炎
胆脂瘤型中耳炎属于危险型中耳炎,特征为耳道持续流臭脓、传导性耳聋及耳鸣,CT检查可见骨质破坏。必须手术清除病灶,常见术式包括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或完壁式乳突根治术,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5、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可能伴随耳鸣耳闷,但通常无分泌物,需与感染性疾病鉴别。治疗需在72小时内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改善微循环,配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营养神经。高压氧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
出现耳部症状期间应避免游泳、乘飞机等气压变化活动,禁用硬物掏耳。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为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观察其抓耳频率及体温变化,及时清洁外耳道分泌物但避免深入擦拭。所有耳科用药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