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危害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引发神经压迫、肌肉萎缩、活动受限、大小便功能障碍及心理障碍等危害。该疾病主要因椎间盘退变、外伤或长期劳损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
1、神经压迫
突出的椎间盘直接压迫神经根会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或针刺感,严重时可出现足下垂。神经根长期受压可能引发不可逆损伤,表现为肌力持续减退或感觉异常。典型症状为咳嗽时疼痛加重,平卧时症状缓解。
2、肌肉萎缩
神经根受压导致所支配肌肉营养障碍,常见于小腿三头肌或胫前肌群。肌肉萎缩通常在发病3个月后逐渐显现,表现为患肢周径较健侧缩小,可能伴随肌力下降。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延缓萎缩进程。
3、活动受限
疼痛和神经损伤可导致腰椎活动度降低,前屈后伸幅度受限。患者常采取保护性体位,长期可能引发脊柱代偿性侧弯。严重者无法完成弯腰系鞋带等日常动作,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4、大小便功能障碍
马尾神经受压属于急症,表现为会阴部麻木、排尿无力或尿潴留。这种情况需要紧急手术减压,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大小便失禁。临床检查可见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
5、心理障碍
慢性疼痛和功能受限易引发焦虑抑郁状态,部分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或药物依赖。疼痛导致的社交活动减少可能加重心理问题,形成疼痛-抑郁恶性循环。心理评估应作为常规随访项目。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避免久坐久站,建议使用硬板床并保持正确坐姿。急性期应卧床休息1-3天,疼痛缓解后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出现下肢无力或大小便异常时须立即就医,日常可尝试热敷缓解肌肉痉挛,但禁止暴力推拿。定期复查MRI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