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是什么原因
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细菌污染、患者免疫力低下、手术操作不规范、术后护理不当、合并基础疾病等原因引起。手术部位感染通常表现为切口红肿、疼痛、渗液、发热等症状,可通过抗生素治疗、伤口清创、加强换药等方式处理。
1、细菌污染
手术过程中细菌可通过空气、手术器械、医护人员手部等途径污染切口。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是常见致病菌。预防需严格消毒手术器械,医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治疗可选用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抗生素,配合切口引流。
2、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老年人等群体免疫防御功能较弱。高血糖状态会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糖皮质激素可降低炎症反应。这类患者术前需控制血糖至稳定水平,必要时推迟择期手术。术后可短期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调节免疫。
3、手术操作因素
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暴露风险,电刀使用不当可能造成组织坏死,止血不彻底易形成血肿。复杂手术可分阶段进行,精细操作减少组织损伤。出现感染时需拆除部分缝线引流,局部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控制炎症。
4、术后护理缺陷
敷料渗湿未及时更换、患者早期剧烈活动、接触污染水源等均可导致感染。术后24-48小时需保持敷料干燥,指导患者正确保护切口。感染初期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外敷依沙吖啶溶液纱布。
5、基础疾病影响
肥胖患者脂肪层血供差,营养不良者蛋白合成不足,均会影响切口愈合。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时组织灌注不足。术前应纠正贫血,控制体重。严重感染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覆盖厌氧菌。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需全程规范管理。术前评估患者营养状态与感染风险,戒烟至少两周。术中保持体温正常,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每日观察切口情况,教育患者保持清洁干燥。出现持续发热、切口渗液增多等表现时须及时复查,避免发展为深部组织感染。恢复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