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直肠息肉怎么办
小儿直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术、外科手术切除、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定期复查等方式处理。直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饮食结构异常、肠道菌群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1、内镜下切除术
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带蒂息肉,通常采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需禁食6-8小时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操作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术后可能出现少量便血,一般1-3天内自行停止。
2、外科手术切除
针对直径超过2厘米的广基息肉或疑似癌变者,需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或经腹直肠前切除术。术前需进行肠镜活检明确性质,术后需留置导尿管1-2天,住院观察5-7天。可能出现吻合口瘘、盆腔感染等并发症。
3、药物治疗
对于炎性息肉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秦栓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美沙拉秦栓剂能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枯草杆菌可调节菌群平衡,地衣芽孢杆菌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
4、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保证20-30克,可选择西蓝花、燕麦片、火龙果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每日饮水量维持在1000-1500毫升,建立规律排便习惯。
5、定期复查
术后6个月需进行首次肠镜复查,之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随访间隔。腺瘤性息肉需每年复查,炎性息肉可2-3年复查。复查内容包括肠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发现复发需及时处理。
家长应注意培养儿童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不动,每日保证1小时适度运动。饮食中可添加含益生菌的酸奶或制剂,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观察排便性状变化,出现持续便血、腹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术后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按医嘱定期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