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预防针需要注意什么
打预防针需要注意接种前健康状况评估、接种后留观、局部护理、不良反应识别及饮食作息调整等事项。
1、健康状况评估
接种前需如实告知医生近期发热、急性疾病、过敏史或免疫缺陷等情况。慢性病稳定期患者需经医生评估后接种,妊娠期妇女应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前3天内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输血制品。
2、接种后留观
完成接种后须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观察是否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婴幼儿接种后48小时内需重点监测体温变化,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
3、局部护理
接种部位24小时内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沾水。出现红肿可用冷敷缓解,直径小于3厘米的硬结通常2-3天自行消退。卡介苗接种后2-4周可能出现脓疱属正常反应。
4、不良反应识别
常见轻微反应包括低热、食欲减退等,一般1-2天缓解。若出现高热超过39℃、抽搐、持续性哭闹或注射部位化脓等严重反应,需立即就医。接种后1个月内出现荨麻疹需排查疫苗相关性过敏。
5、饮食作息调整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饮食宜清淡,过敏体质者慎食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前后30分钟禁食禁饮,脊髓灰质炎糖丸服用后1小时内避免哺乳。
疫苗接种后建议记录接种日期与疫苗批号,完成全程免疫程序前避免前往传染病流行区。不同疫苗需间隔至少14天接种,免疫球蛋白注射后需间隔3个月再接种麻疹等活疫苗。保持接种部位通风透气,出现异常皮疹或关节疼痛需及时复诊。建立预防接种证并妥善保管,入学入托时需查验接种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