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成长史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感染期、慢性携带期、慢性肝炎期及肝硬化或肝癌期四个阶段。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
1、急性感染期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6个月内为急性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多数成年人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急性期治疗以休息为主,可遵医嘱使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水飞蓟宾胶囊等保肝药物,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
2、慢性携带期
当病毒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即进入慢性期,此时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病毒复制活跃但肝脏损伤轻微,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此阶段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和肝脏超声,必要时可考虑使用恩替卡韦片进行抗病毒治疗。
3、慢性肝炎期
随着免疫系统开始攻击被感染的肝细胞,可能出现持续的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乏力加重。此阶段需积极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同时要预防肝纤维化进展。
4、肝硬化期
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肝脏结构改变,形成假小叶和纤维隔,此时可能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表现。治疗需结合抗病毒、抗纤维化和并发症管理,必要时考虑肝移植。肝硬化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以筛查肝癌。
5、肝癌期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肝癌早期可能无症状,晚期可出现消瘦、肝区疼痛等。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靶向药物治疗等,早期发现可通过肝切除术治疗,晚期可使用仑伐替尼胶囊等靶向药物。
乙型肝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脂食物。严格戒酒,避免使用损肝药物。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脏超声等检查,遵医嘱规范用药。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需接种第一针疫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应在孕期进行病毒载量监测,必要时进行母婴阻断治疗。
相关推荐
01:43
01:55
01:53
01:37
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