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是怎么回事
心脏移植是指通过外科手术将供体的健康心脏移植到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体内,替代其病变心脏的治疗方式。心脏移植主要适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冠心病、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等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过程需严格匹配供受体血型、体重及免疫相容性,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
心脏移植手术通常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术前需对受体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功能、肺血管阻力及全身器官状态,同时通过药物维持患者病情稳定直至获得合适供体。术中需在体外循环支持下切除病变心脏,精确吻合供体心脏的主动脉、肺动脉及左右心房,确保冠状动脉血流重建。术后早期重点监测排斥反应和感染风险,需联合使用他克莫司胶囊、霉酚酸酯片、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中远期需定期进行心内膜活检和超声心动图随访。
供体心脏需满足脑死亡标准且无器质性病变,冷缺血时间通常控制在4-6小时内。受体选择标准包括预期生存期小于1年、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20%、峰值摄氧量小于14ml/kg/min等绝对指征,但合并活动性感染、不可逆肺动脉高压或全身性疾病者属于禁忌。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其中急性排斥反应多发生于术后1年内,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下降。
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需建立严格的健康管理方案。每日监测体温、体重和血压变化,避免接触传染源,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但限制钠盐。康复期应进行适度有氧训练改善心肺功能,但须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血药浓度、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出现心悸气促或持续发热需立即就医。目前国内心脏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可达90%,5年生存率约70%,远期预后与免疫抑制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