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痢疾是怎么引起的
拉痢疾通常由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常见原因有不洁饮食、水源污染、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及慢性胃肠疾病等。可通过粪便检查、血常规等确诊,需及时就医治疗。
1、不洁饮食
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是拉痢疾的主要传播途径。生冷海鲜、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变质乳制品等易携带志贺菌或沙门菌。夏季高温环境会加速细菌繁殖,建议食物充分加热,避免生熟混放。出现水样便伴发热时需检测粪便培养,确诊后需隔离处理污染物。
2、水源污染
饮用含致病菌的河水、井水或未经消毒的饮用水可直接引发感染。农村地区或洪涝灾害后易暴发水源性痢疾,表现为突发腹痛伴喷射状腹泻。建议煮沸饮用水,接触疫水后可用诺氟沙星胶囊预防,但孕妇儿童禁用。
3、接触传播
通过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手、衣物或生活用品间接传播,常见于托幼机构或养老院。志贺菌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接触后未洗手进食可致病。患者需单独使用餐具,排泄物用漂白粉消毒。密切接触者可口服盐酸小檗碱片预防。
4、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患者、化疗后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更易发展为重症痢疾。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时,细菌易侵入血流导致败血症。此类人群出现腹泻需立即就医,避免使用洛哌丁胺胶囊等止泻药掩盖病情。
5、慢性胃肠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患者合并感染时症状加重,易与痢疾混淆。典型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夜间腹痛,结肠镜检查可鉴别。治疗需联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控制原发病,同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预防拉痢疾需注意饮食卫生,处理食材前用肥皂洗手,肉类烹饪至全熟,隔夜菜加热至沸腾。外出就餐避免凉拌菜,旅行时饮用瓶装水。出现每日超过3次水样便或血便时,应及时留取粪便样本送检。儿童及老年人腹泻易引发脱水,可口服补液盐Ⅲ预防电解质紊乱,但持续48小时未缓解需静脉补液治疗。慢性腹泻患者建议完善肠镜排除器质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