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主要看哪几项
血常规主要关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五项指标。
1、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反映机体免疫状态,数值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或血液系统疾病,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线损伤或某些药物影响有关。检测时需结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分类计数综合判断。
2、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体现血液携氧能力,减少提示贫血可能由缺铁、维生素B12缺乏或慢性失血导致,增多可见于高原居民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需同步观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辅助诊断。
3、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直接评估贫血程度,成年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可诊断贫血。数值异常需排查营养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或溶血性疾病,孕妇及儿童有独立参考范围。
4、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关系凝血功能,低于100×10⁹/L增加出血风险,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再生障碍性贫血;超过450×10⁹/L可能引发血栓,需警惕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5、中性粒细胞比例
中性粒细胞占比反映急性炎症反应,明显增高提示细菌感染,显著降低需警惕粒细胞缺乏症。核左移现象常见于严重感染,需结合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联合分析。
血常规检查前应保持空腹8-12小时避免饮食干扰,采血后按压针眼5分钟防止淤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者需提前告知医生。日常注意均衡摄入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贫血患者可适量补充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铁剂,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复查血常规可动态监测血液系统疾病进展,发现异常指标应及时至血液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