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内膜炎怎么检查
细菌性心内膜炎可通过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诊。细菌性心内膜炎可能与心脏瓣膜病变、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医疗操作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栓塞等症状。
1、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关键检查,通过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微生物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需在发热期多次采血以提高检出率,常见病原体包括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血培养阳性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
2、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直观显示心脏瓣膜赘生物、瓣膜穿孔等病变,评估心功能受损程度。经食管超声对小于5毫米的病变检出率更高,是手术干预前的重要评估手段。检查可能发现瓣膜增厚、连枷样改变等特征性表现。
3、心电图
心电图可检测心脏传导异常如房室传导阻滞,提示感染累及心脏传导系统。部分患者会出现非特异性ST-T改变,若合并心肌脓肿可能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发现间歇性心律失常。
4、血液学检查
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显著增高,贫血和血沉加快也较常见。肾功能异常可能提示感染性栓子导致肾梗死,肝功能异常可能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抗生素使用相关。
5、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发现肺淤血、肺栓塞等并发症,CT或MRI有助于诊断脑栓塞、脾梗死等远处栓塞灶。PET-CT对人工瓣膜感染和植入式装置相关感染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能鉴别活动性炎症与陈旧性病变。
确诊细菌性心内膜炎后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栓塞风险。饮食应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选择易消化食物减轻胃肠负担。注意口腔卫生,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定期进行牙科检查。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完成全程疗程,不可自行停药。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出现新发发热或气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