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不着地是怎么回事
脚跟不着地可能由跟腱挛缩、脑瘫后遗症、腓总神经损伤、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治疗、矫形器具、药物注射、肌腱延长术、神经修复术等方式干预。
1、跟腱挛缩
长期穿高跟鞋或姿势不良可能导致跟腱缩短,表现为足跟无法接触地面。可通过跟腱拉伸训练、夜间支具固定改善,严重时需行跟腱延长术。
2、脑瘫后遗症
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见足尖步态,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增高有关。需采用肉毒素注射、矫形鞋垫配合康复训练,必要时实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3、腓总神经损伤
外伤或腰椎病变压迫神经会导致足背屈无力,形成跨阈步态。需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治疗,配合踝足矫形器辅助行走。
4、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胎儿期足部发育异常引起跟腱短缩,需出生后立即进行潘塞缇石膏矫形,6个月后未改善者需行跟腱松解术。
5、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病毒侵袭运动神经元导致小腿肌肉萎缩,遗留足下垂畸形。可尝试胫骨前肌移位术重建功能,术后需长期穿戴踝关节稳定支具。
日常应注意选择平底鞋并控制单次行走时间,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监测步态变化,成人可进行足底筋膜放松训练,若发现步态异常持续加重或伴随疼痛麻木,应及时至骨科或神经内科就诊,通过肌电图、足部X光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早期干预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