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方法有哪些以及怎么做
急救方法主要有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烧伤处理、骨折固定等,需根据伤情选择对应措施并规范操作。
1、心肺复苏
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将患者平放于硬质地面,施救者双手重叠置于胸骨中下段,垂直向下按压5-6厘米深度,频率100-120次/分钟。每30次按压后开放气道进行2次人工呼吸,循环操作直至患者恢复意识或专业救援到达。注意避免按压过深导致肋骨骨折。
2、止血包扎
针对外伤出血可采用直接压迫法,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料持续按压伤口10分钟以上。四肢动脉出血需在近心端使用止血带,记录使用时间并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包扎时采用螺旋式或8字法固定敷料,保持适度压力避免肢体末端缺血。
3、海姆立克急救法
用于气道异物梗阻的清醒患者。施救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握拳置于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5次。婴幼儿需采用拍背压胸法,将患儿头低脚高俯卧于前臂,用手掌根部连续拍击肩胛区5次后翻转按压胸骨下半段。
4、烧伤处理
立即用15-25℃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20分钟,避免使用冰水。小心去除创面衣物,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化学烧伤需持续冲洗30分钟以上。二度以上烧伤或面部/会阴部烧伤须紧急送医,途中可覆盖清洁湿纱布缓解疼痛。
5、骨折固定
用夹板或硬质材料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肢体畸形严重时需沿纵轴牵引后固定。开放性骨折先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再固定。脊柱损伤患者须保持头颈躯干轴线平移,使用颈托和脊柱板固定。所有骨折处理后都应抬高患肢减少肿胀。
急救后需持续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和循环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所有急救操作应避免二次伤害,使用个人防护设备降低感染风险。建议接受专业急救培训,定期复习操作要点,家中常备急救包包含止血带、三角巾、呼吸膜等基础物资。遇到复杂伤情或多人受伤时,第一时间呼叫急救电话并准确报告现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