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锌怎么补
小儿缺锌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口服锌补充剂、改善吸收障碍、治疗原发疾病、定期监测血锌水平等方式干预。缺锌可能与长期挑食、胃肠疾病、早产儿储备不足、遗传代谢异常、慢性腹泻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富含锌的食物摄入是基础干预手段。牡蛎等海产品每100克含锌量可达10毫克以上,牛肉、猪肝等动物性食物含锌量较高且吸收率较好。坚果类如核桃、腰果可作为零食补充,全谷物比精制谷物保留更多锌元素。建议家长将上述食物制成肉泥、肝粉或混合粥类,提高婴幼儿接受度。需注意锌与植酸结合影响吸收,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建议分开食用。
2、口服锌补充剂
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硫酸锌片、蛋白锌等制剂是临床常用补锌药物。葡萄糖酸锌对胃肠刺激较小适合婴幼儿,硫酸锌需注意可能引起恶心等不良反应。补锌治疗需持续2-3个月,锌剂与铁剂服用需间隔2小时以上。家长应遵医嘱控制剂量,过量补锌可能抑制铜吸收导致贫血。
3、改善吸收障碍
慢性胃肠炎、乳糜泻等疾病会导致锌吸收障碍。建议家长记录患儿大便性状,出现脂肪泻或粘液便需就医排查。短期可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严重乳糖不耐受患儿需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锌与维生素A代谢相关,必要时可联合补充维生素AD滴剂。
4、治疗原发疾病
镰状细胞贫血、肝病等慢性疾病会继发缺锌。地中海贫血患儿需规范祛铁治疗,肝硬化患儿需监测血氨水平。遗传性肠病性肢端皮炎患儿需终身补锌,建议家长学习皮肤护理方法。长期使用利尿剂的肾病综合征患儿需增加锌摄入量。
5、定期监测血锌
血清锌检测是评估疗效的金标准,治疗初期建议每4周检测一次。发锌检测易受洗发产品干扰,仅作为辅助参考。家长需观察患儿食欲、生长速度、口腔溃疡等改善情况。学龄期儿童缺锌可能影响味觉敏感度,需关注偏食行为是否缓解。
日常护理中建议家长建立饮食日记,记录含锌食物摄入种类与分量,避免与高钙食物同餐影响吸收。烹饪时选用铸铁锅具可增加食物锌含量,处理动物肝脏需充分煮熟。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应按儿保医生建议预防性补锌,生长发育快速期需适当增加锌供给。若患儿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地图舌或伤口愈合延迟,应及时复查血锌指标。补锌期间同步纠正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提升干预效果,但需避免同时补充大剂量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