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总是吐奶怎么回事
婴儿总是吐奶可能由喂养姿势不当、胃容量小、胃食管反流、乳糖不耐受、胃肠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拍嗝护理、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喂养姿势不当
婴儿平躺时喂奶容易导致乳汁流入气管或食管角度不佳,增加吐奶概率。建议家长采用半竖抱姿势,喂奶时让婴儿头部高于胃部,喂奶后保持竖抱15-20分钟。母乳喂养时需确保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奶瓶喂养应选择适合月龄的奶嘴孔径。
2、胃容量小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且容量仅5-7毫升,过度喂养会超出胃部承受能力。表现为喂奶后嘴角溢出少量奶液,无痛苦表情。家长需按需喂养,避免强迫喂食,可尝试少量多次的喂养模式,每次喂奶间隔2-3小时。
3、胃食管反流
婴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常伴随哭闹、弓背等症状。轻度反流可通过增稠奶粉如雀巢能恩AR、喂奶后抬高婴儿床头30度改善。若出现体重不增需就医,医生可能开具铝碳酸镁混悬液或西甲硅油乳剂。
4、乳糖不耐受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时,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产生气体,引发吐奶伴腹胀、泡沫便。可临时改用无乳糖奶粉如美赞臣安儿宁,或遵医嘱补充乳糖酶滴剂如康丽赋。母乳喂养者需母亲暂时回避乳制品。
5、胃肠感染
轮状病毒等感染会引起呕吐伴腹泻、发热,吐奶量较大且呈喷射状。需及时补液防止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思密达、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等。若呕吐物带血丝或胆汁样物质,需立即急诊处理。
日常护理中应注意记录吐奶频率和性状,选择防胀气奶瓶,喂奶前后避免剧烈活动。母乳妈妈需减少摄入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若吐奶伴随拒食、精神萎靡、体重下降等警示症状,或吐奶持续超过6月龄,建议及时就诊儿科消化专科排查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器质性疾病。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多数生理性吐奶会随月龄增长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