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并发症和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可能引发骨折、脊柱变形等并发症,治疗需结合药物干预与生活方式调整。主要治疗方法有钙剂补充、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康复训练及手术修复。
1、钙剂补充
钙剂如碳酸钙D3片、乳酸钙颗粒等可弥补骨量流失,适用于日常钙摄入不足者。需配合维生素D促进吸收,长期使用需监测血钙浓度以避免高钙血症。建议通过牛奶、豆制品等食物同步补充。
2、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延缓骨质破坏。可能出现胃肠道刺激或下颌骨坏死等副作用,用药期间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3、促骨形成药物
特立帕肽注射液等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皮下注射使用,可能引起头晕或血钙升高,治疗周期通常不超过两年。
4、康复训练
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能增强骨骼应力负荷,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水中运动适合关节疼痛者,需在康复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每周坚持3-5次。
5、手术修复
椎体成形术或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病理性骨折,通过骨水泥填充或假体植入恢复骨骼稳定性。术后需配合抗凝治疗和早期康复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骨质疏松患者日常需保证每日800-1000mg钙摄入,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建议使用防滑垫、扶手等居家安全设施,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和跌倒风险评估,出现持续性背痛或身高缩短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