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治疗与介入治疗有什么区别
脊柱微创治疗与介入治疗在技术原理、适应症和操作方式上存在明显区别,前者通过小切口或内镜技术直接处理病灶,后者主要依赖影像引导下的穿刺或导管技术进行间接干预。
脊柱微创治疗通常指通过直径较小的手术通道或内窥镜技术,直接对椎间盘、神经根等结构进行物理处理,例如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或微创椎体融合术。这类技术适用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需直接解除压迫的疾病,需在全身或局部麻醉下完成,术后恢复较快但仍有手术创伤。
介入治疗则侧重于影像设备引导下的精准操作,如经皮椎体成形术或射频消融术,通过穿刺针或导管向病变部位注射骨水泥或释放能量。其适应症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肿瘤转移等需稳定椎体或缓解疼痛的病例,创伤更小但无法直接处理神经压迫问题。两种技术均需严格评估患者个体情况后选择。
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术后均需遵循医嘱进行阶段性康复训练,初期避免负重和剧烈活动,逐步增加腰背肌锻炼强度。保持正确坐姿与站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和床垫,控制体重以减轻脊柱负荷。饮食上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若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就医。长期需建立科学运动习惯,如游泳、瑜伽等低冲击性运动有助于维持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