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形成是怎么得的
脱肛通常由盆底肌松弛、长期腹压增高、先天发育异常、慢性疾病及外伤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
1、盆底肌松弛
妊娠分娩、年龄增长等因素可导致盆底肌群张力下降,使直肠固定能力减弱。日常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严重者需行盆底重建术。
2、长期腹压增高
慢性便秘、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引起的持续性用力排便,会使直肠承受过大压力。调整饮食结构、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缓泻剂有助于改善。
3、先天发育异常
骶骨弯曲度异常、直肠周围支持组织薄弱等先天缺陷,儿童期即可出现症状。婴幼儿患者可采用手法复位配合肛门收缩训练。
4、慢性疾病
慢性腹泻、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反复刺激直肠黏膜,可能诱发脱垂。需控制原发病,如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炎症性肠病。
5、外伤或手术
肛门直肠区域手术创伤或产伤可能破坏局部解剖结构。术后早期应避免久蹲,可配合红外线照射促进组织修复。
脱肛患者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适量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搬运重物及长时间屏气动作,排便时建议使用脚凳保持蹲位姿势。急性发作期可用温水坐浴缓解不适,若出现嵌顿或出血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肛门功能,必要时进行生物反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