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的种类及症状
皮炎主要分为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和淤积性皮炎等类型,常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脱屑、水疱或渗出等表现。
1、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通常由皮肤直接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引起,如金属、化妆品或清洁剂。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或水疱,伴有明显瘙痒或灼热感。急性期可能出现渗出,慢性期则呈现皮肤增厚和苔藓化。治疗需避免接触致敏物质,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或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2、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多与遗传过敏体质相关,常见于婴幼儿面颊和四肢屈侧。典型症状为剧烈瘙痒伴干燥性红斑、丘疹,反复搔抓可导致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慢性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苔藓样变和色素沉着。日常需加强保湿,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
3、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面部和胸背等皮脂腺丰富区域,与马拉色菌感染和皮脂分泌过多有关。表现为油腻性黄红色斑片,覆盖灰白色鳞屑,头皮部位可能伴有轻度脱发。婴儿期称为乳痂,成人可能反复发作。治疗可选用酮康唑洗剂或联苯苄唑乳膏,配合低糖低脂饮食。
4、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与精神紧张和反复搔抓相关。好发于颈后、肘窝等易摩擦部位,特征为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表面可见多角形扁平丘疹。治疗需打破瘙痒-搔抓恶性循环,可遵医嘱使用卤米松乳膏或氟芬那酸丁酯软膏,配合抗焦虑药物。
5、淤积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多继发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表现为小腿下段皮肤暗红色斑片、褐色色素沉着和脱屑,严重时可出现皮肤溃疡。长期静脉高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主要病因。治疗需改善静脉回流,可穿戴医用弹力袜,局部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修复。
皮炎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过度洗浴和使用碱性洗剂;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控制室内温湿度在适宜范围;记录并回避已知过敏原;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瘙痒剧烈时可冷敷缓解症状。若出现皮肤破溃、化脓或发热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处理。不同类型皮炎的治疗方案存在差异,建议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切勿自行长期使用强效激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