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细菌性肠炎该怎么办
宝宝的细菌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使用抗生素、肠道菌群调节、密切观察等方式治疗。细菌性肠炎通常由饮食不洁、免疫力低下、病原体感染、肠道菌群失衡、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家长需暂停给宝宝食用高糖、高脂肪或刺激性食物,改为少量多餐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释的苹果汁。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但母亲需避免进食辛辣油腻食物。若宝宝呕吐严重,可短暂禁食4-6小时后再逐步恢复进食。
2、补充水分
细菌性肠炎易导致脱水,家长需每10-15分钟给宝宝喂5-10毫升口服补液盐溶液。可观察尿量判断补水是否充足,婴儿每天应有6-8次小便。若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
3、使用抗生素
对于确诊为细菌性感染的患儿,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家长须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不可自行增减药量。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加重等不良反应。
4、肠道菌群调节
医生可能建议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这类药物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冲泡水温不超过40℃。益生菌能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缓解腹泻症状。
5、密切观察
家长需记录宝宝排便次数、性状及体温变化。若出现血便、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或脱水加重,应立即复诊。护理时要注意手部清洁,患儿使用的餐具、玩具应每日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护理期间应保持宝宝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恢复期可逐步添加易消化的食物如香蕉泥、蒸苹果,避免生冷食物。注意居家环境消毒,患儿粪便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建议与其他儿童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48小时,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若症状反复或持续超过1周,需及时进行粪便培养等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