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运动
急性心肌梗死后运动需严格遵循心脏康复计划,通常建议在医生评估后从低强度有氧训练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
急性心肌梗死后运动康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住院期康复,在监护下进行床边坐起、站立等低强度活动,心率控制在静息心率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次/分。第二阶段为出院早期康复,持续2-12周,可进行步行、固定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维持在最大预测心率的40-60%,每次持续10-30分钟。第三阶段为维持期康复,持续3-6个月,可逐步增加至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所有阶段运动前需进行5-10分钟热身,运动后需进行5-10分钟整理活动。运动过程中需监测心率、血压和自觉症状,出现胸痛、气促等不适需立即停止。
特殊情况下运动方案需调整。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强度需降低至最大预测心率的30-50%,时间缩短至5-15分钟。存在心律失常患者需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运动测试。安装心脏支架患者需避免术后1周内上肢剧烈活动。所有运动方案调整均需由心脏康复团队根据运动负荷试验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除规律运动外,还需注意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保持情绪稳定。饮食上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鱼类,限制饱和脂肪和盐分摄入。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定期复诊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有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通过综合管理可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