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测量高血压
正确测量高血压需要规范操作流程,主要包括选择合适血压计、做好测量前准备、采用标准姿势测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记录动态血压数据等步骤。血压测量是诊断和管理高血压的基础,需避免情绪波动、运动后、饱餐或憋尿等干扰因素。
1、选择合适血压计
推荐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袖带气囊应覆盖上臂围的80%以上。水银血压计需专业培训使用,家庭自测优先选择自动电子设备。腕式血压计可能因体位影响准确性,不推荐作为常规监测工具。血压计需定期校准,误差超过5毫米汞柱时应及时更换。
2、测量前准备
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饮咖啡或剧烈运动,排空膀胱后静坐5分钟。室温保持20-25℃,手臂裸露或仅留薄层衣物。背部挺直靠椅背,双脚平放地面,避免跷二郎腿或说话。袖带中心需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
3、标准测量姿势
坐位测量时手臂平放桌面,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卧位测量需将手臂垫高至胸骨中点水平。首次测量应检查双上肢血压,选取较高值一侧作为后续监测部位。袖带松紧以能插入1-2指为宜,过紧会导致收缩压假性升高10-15毫米汞柱。
4、多次测量取值
每次测量间隔1-2分钟,连续测量2-3次取平均值。首次测量值常偏高,建议舍弃首次数据。若两次读数差异超过5毫米汞柱需追加第三次测量。动态血压监测应包含晨起后1小时内及睡前2小时的血压数据,反映昼夜节律变化。
5、记录动态数据
建立血压日记记录测量时间、体位、用药情况等关键信息。建议晨起服药前和晚餐前各测1次,连续监测7天。诊室血压≥140/90毫米汞柱时,需结合家庭自测血压≥135/85毫米汞柱方可确诊高血压。发现血压波动过大或持续升高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监测血压需保持固定时间、体位和测量部位,避免在寒冷、疼痛或焦虑状态下测量。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周测量3-5次,控制盐分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发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测量血压并联系医生,切勿自行调整降压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