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药吃了有什么副作用
高血压药物可能引起头痛、干咳、水肿、低钾血症、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具体表现与药物种类相关。常用降压药主要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类型,不同药物副作用存在差异。
1、钙通道阻滞剂
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片等药物可能引发面部潮红、牙龈增生、下肢水肿。这类药物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扩张血管,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心悸、头晕,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牙龈组织代谢。服药期间需监测血压波动,出现持续性水肿需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片、依那普利片等药物可能导致干咳、血管性水肿。该类药物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下降可能引发缓激肽蓄积,刺激呼吸道引发无痰干咳,严重时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初次用药需警惕低血压反应,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缬沙坦胶囊、氯沙坦钾片等药物相对副作用较少,偶见头晕、高钾血症。药物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起效,对缓激肽代谢影响较小,干咳发生率低于转换酶抑制剂。但肾功能严重受损者可能出现血肌酐升高,需定期检测电解质。
4、利尿剂
氢氯噻嗪片、呋塞米片等药物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噻嗪类利尿剂通过抑制钠重吸收增加排尿,可能引发乏力、肌肉痉挛等缺钾症状,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血糖代谢。用药期间需适量补钾并监测尿酸水平。
5、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缓释片、比索洛尔片等药物可能诱发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药物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降低心输出量,运动员及哮喘患者需慎用。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需逐步减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障碍、性功能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高血压患者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及电解质指标,避免自行调整剂量。出现严重水肿、持续干咳或晕厥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日常需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血压波动。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药物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