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为什么会肿
足部骨折后肿胀主要由骨折断端出血、软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引起。骨折发生时,骨骼及周围血管、肌肉、韧带等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导致局部出血,血液和组织液积聚形成肿胀;同时损伤会触发炎症反应,释放炎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肿胀。
骨折后骨髓腔或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渗入周围组织形成血肿,这是肿胀的直接原因。骨折伴随的软组织损伤如肌肉挫伤、韧带撕裂等,会加剧局部毛细血管渗出。炎症反应中,前列腺素、组胺等物质促使血管扩张和液体渗出,导致肿胀持续发展。骨折后肢体活动受限,静脉回流受阻也可能加重肿胀程度。
骨折后48小时内肿胀最为明显,此时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冰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使用弹性绷带包扎时需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若肿胀伴随剧烈疼痛、皮肤青紫或感觉异常,可能提示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恢复期肿胀可能持续2-4周,随着血肿吸收和炎症消退逐渐减轻。康复锻炼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早期以脚趾活动为主,后期逐步增加踝关节屈伸训练。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瘦肉、鸡蛋、西蓝花等,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和骨骼修复。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