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症状要做肠镜检查
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消瘦乏力、肠息肉病史等症状时通常需要做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1、便血
便血是肠镜检查的重要指征,可能表现为粪便带血或黑便。便血可能与痔疮、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癌等疾病有关。长期便血可能导致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出血原因,必要时进行肠镜检查。
2、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持续时间超过两周需要警惕。这种改变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肠癌等疾病有关。伴随症状可能包括腹胀、里急后重感等。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肠道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
3、腹痛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特别是下腹部疼痛,可能与肠道疾病有关。腹痛伴随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时需要引起重视。肠镜检查可以排除肠道炎症、肿瘤等病变。腹痛可能与肠梗阻、憩室炎、肠结核等疾病相关。
4、消瘦乏力
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乏力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信号。特别是中老年人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要警惕消化道肿瘤的可能。肠镜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早期肠道肿瘤,为治疗争取时间。消瘦还可能伴随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
5、肠息肉病史
有肠息肉病史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肠镜复查。肠息肉有一定癌变风险,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复查频率根据息肉类型、大小和数量决定。肠镜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新发息肉并进行处理,降低癌变风险。息肉切除后可能出现轻微出血或腹痛。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饮食,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喝水,避免久坐不动。出现肠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4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特别是具有肠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更应重视筛查。检查前需按医嘱做好肠道准备,检查后注意观察是否有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