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子宫内翻等。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
1、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分娩过程中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缩复不良,导致胎盘剥离面血窦不能有效关闭。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等因素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拉伸。产程延长、使用镇静剂过多也可能导致宫缩乏力。临床表现为子宫轮廓不清、质地柔软,阴道流血呈阵发性增多。
2、胎盘因素
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植入和胎盘部分残留。胎盘滞留指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仍未排出。胎盘植入是指胎盘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胎盘部分残留可能导致晚期产后出血。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
3、软产道损伤
软产道损伤包括会阴、阴道、宫颈裂伤等。急产、巨大儿、手术助产等因素容易造成软产道损伤。损伤部位血管丰富,出血量可能较大。临床表现为胎儿娩出后立即出现持续性鲜红色出血,子宫收缩良好但出血不止。
4、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原发性的,如血友病;也可能是继发性的,如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出血倾向,血液不凝固,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指标异常。
5、子宫内翻
子宫内翻是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指子宫底部向宫腔内凹陷。多因胎盘未剥离时过度牵拉脐带或宫底加压不当所致。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休克,阴道检查可触及宫腔内凹陷。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处理。
产后出血的预防应从产前开始,定期产检可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分娩过程中要规范操作,避免产道损伤。产后要密切观察出血量,按摩子宫促进收缩。产妇要注意休息,补充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帮助恢复体力。出现异常出血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产后42天内都要注意观察恶露情况,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