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废用性骨质疏松
废用性骨质疏松是由于长期制动或活动减少导致的骨量丢失和骨微结构破坏,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的一种。主要诱因包括长期卧床、肢体固定、神经损伤、太空失重等,临床表现为骨痛、骨折风险增加、关节活动受限。
1、发病机制
机械应力刺激减少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成骨细胞功能受抑制,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可见骨钙素降低、β-胶原降解产物升高。微CT显示骨小梁数量减少、连接性下降,皮质骨孔隙率增加。
2、高危人群
脊髓损伤患者、卒中后偏瘫患者、骨折石膏固定者、长期卧床老人、航天员等。太空环境中每月骨量流失可达1-2%,髋部骨折风险是地面人员的10倍。
3、诊断标准
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显示T值≤-2.5,合并制动史即可确诊。定量CT可更准确评估椎体骨小梁变化。需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4、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特立帕肽注射液促进骨形成。严重病例需使用地诺单抗注射液,联合钙剂和维生素D3软胶囊基础治疗。
5、康复干预
渐进式负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振动平台治疗。太空站采用离心机模拟重力,下肢抗阻训练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建议制动患者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使用站立床逐步增加负重时间。饮食保证每日1000mg钙和800IU维生素D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定期监测骨密度,避免跌倒风险,骨折后应及时手术内固定并早期康复介入。对于长期卧床者,可采用脉冲电磁场等物理疗法刺激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