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内再狭窄的防治
支架内再狭窄的防治主要包括药物控制、生活方式调整、定期复查、必要时二次介入治疗以及新型技术应用等方式。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血栓形成、支架贴壁不良以及患者自身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
1、药物控制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可抑制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能稳定斑块。部分患者需联合使用西洛他唑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用药期间需监测出血倾向及肝功能。
2、生活方式调整
严格戒烟限酒,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肌缺血。
3、定期复查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复查冠状动脉CTA或造影。重点观察支架内血流情况,通过血管内超声评估内膜增生程度。出现活动后胸痛需立即复查。
4、二次介入治疗
对于局限性再狭窄可采用药物球囊扩张,弥漫性病变可选择切割球囊或再次支架植入。严重钙化病变可能需要实施旋磨术,复杂病例需心血管团队多学科讨论。
5、新型技术应用
药物涂层球囊能局部释放抗增殖药物,生物可吸收支架可避免金属残留。血管放射治疗适用于反复再狭窄病例,基因检测可指导个体化用药方案选择。
支架术后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档案,记录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变化。日常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胸腔压力动作,沐浴水温不宜超过40℃。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时需警惕心力衰竭,应及时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保持情绪稳定,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睡眠时建议采用30度半卧位。外出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物,家属需掌握心肺复苏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