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与心肌缺血的区别有哪些
缺血性心肌病与心肌缺血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缺血性心肌病是长期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纤维化和心脏扩大,属于慢性器质性病变;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短暂心肌缺氧,属于急性功能性改变。
1、病理机制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状动脉长期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持续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心室重构,最终形成以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则是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的短暂性血流减少,心肌细胞处于可逆性缺氧状态,未发生结构性损伤。
2、临床表现
缺血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慢性心衰症状,可能伴有心绞痛但非必有。心肌缺血典型表现为突发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常向左肩臂放射,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发作时可能伴冷汗、恶心。
3、影像学特征
缺血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左心室舒张末径超过55毫米、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射血分数降低常低于40%,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多支血管病变。心肌缺血发作期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静息状态影像学检查多无结构性异常。
4、治疗原则
缺血性心肌病需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片等抗心衰药物,终末期需考虑心脏移植。心肌缺血急性期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长期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必要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5、预后差异
缺血性心肌病五年生存率约50%,主要死因为心源性猝死和顽固性心衰。心肌缺血经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再发心肌梗死概率较高,年死亡率约1-2%。两者均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戒烟并保持适度运动。
日常需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限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每月定期监测血压、心率,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和肝功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物,出现胸痛持续20分钟不缓解或伴意识障碍时立即呼叫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