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性骨折微创的手术方法是什么
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手术方法主要有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压缩性骨折多由骨质疏松、外伤或肿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需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1、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通过穿刺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的微创技术。该术式适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快速稳定椎体并缓解疼痛。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创伤小且恢复快,但需注意骨水泥渗漏可能引发神经压迫或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需佩戴支具保护并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
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步骤的改良术式。通过球囊在椎体内扩张形成空腔后再注入骨水泥,可更好恢复椎体高度并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适用于中重度椎体压缩伴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后需避免过早负重并定期复查椎体形态。
3、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通过小切口置入椎弓根螺钉系统实现骨折固定。适用于不稳定型椎体压缩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具有三维复位和坚强固定的优势。手术需在导航或透视引导下精确置钉,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脊柱功能。
4、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采用可膨胀骨填充器替代传统球囊,在复位椎体的同时植入人工骨材料。该技术能减少骨水泥相关并发症,适用于年轻患者或需长期生物固定的病例。术后需监测骨融合情况并避免剧烈运动。
5、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通过自然解剖间隙植入融合器实现椎体稳定。适用于合并椎间盘突出的腰椎压缩骨折,可同时完成神经减压和脊柱融合。手术需精细操作避免神经损伤,术后需佩戴腰围并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压缩性骨折微创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早期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非负重活动,逐步过渡到步行训练。饮食需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骨骼愈合的行为。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若出现发热、下肢麻木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长期需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预防再次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