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能检查什么
大便常规检查主要能检测消化道出血、寄生虫感染、肠道炎症、消化吸收功能及菌群失调等情况。检查项目包括外观、隐血试验、显微镜检查、化学检查等。
大便常规检查通过观察粪便外观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胆道梗阻等问题。正常粪便为黄褐色成形软便,若出现黑色柏油样便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陶土色便可能与胆道梗阻有关。
隐血试验能检测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出血,对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溃疡等疾病有重要意义。但需注意饮食因素可能导致假阳性,检查前应避免食用动物血制品、红肉等食物。
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寄生虫卵、原虫等病原体,辅助诊断蛔虫病、阿米巴痢疾等寄生虫感染。同时能观察红细胞、白细胞数量,判断肠道炎症程度。
化学检查通过检测粪便pH值、脂肪含量等指标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脂肪泻患者粪便中可见大量脂肪滴,乳糖不耐受者粪便pH值降低。
粪便菌群检查可了解肠道微生态平衡状态,对诊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艰难梭菌感染等疾病有帮助。异常菌群比例可能提示肠道免疫功能紊乱。
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前应避免服用铁剂、铋剂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女性月经期间不宜做隐血试验。取样时应选取异常部分如黏液、血丝等,避免尿液污染。检查结果异常时应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做肠镜、CT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保持规律排便习惯,发现大便性状改变持续超过3天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