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中医治疗慢阻肺方法

26526次浏览

慢阻肺属于中医学肺胀范畴,古代医家运用八纲辨证常责之于久病肺虚,痰浊潴留,瘀血内阻而渐影响其他脏腑,使病程进展,治疗多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这里我们来介绍一些中医治疗慢阻肺的方法。

脾虚是慢阻肺病机传变的核心。慢阻肺多因肺脏长期遭受多种外邪侵袭,或烟毒伤肺,致使肺脏宣肃功能失常,日久肺气受损,子耗母气,导致脾胃气虚,既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也不能滋养肺脏,加重肺虚。肺脾互伤,虚损加剧,肺脾两虚,日久母不生子,由肺及肾,脾肾为先后天互生的关系,脾伤则后天失养,后天无以养先天,则肾伤而咳喘并作,故脾位于慢阻肺病机传变的核心。林琳认为,慢阻肺的发展是由肺及脾、及肾的过程,脾居核心地位。脾虚加剧加速肺虚、肾虚

痰瘀是慢阻肺的重要病理因素。肺脾肾亏虚,肺虚津液不布,脾虚水谷不化,肾虚膀胱气化失司,导致津液代谢失常,痰浊内蕴;正气亏虚,无力推动血行,血停成瘀。血瘀日久,瘀阻脉络,气机不畅,可致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液停蓄,形成痰饮;反之,若津液代谢受阻,痰湿内生,水饮停滞,则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因此,林琳认为痰瘀为慢阻肺的病理产物,慢阻肺稳定期的治疗要兼顾活血化痰。

呼吸肌疲劳的中医学认识。目前认为,慢阻肺是全身性疾病,肺外的症状越来越受到关注。部分慢阻肺患者存在呼吸肌疲劳,这是导致慢性呼吸衰竭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慢阻肺患者反复难愈及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慢阻肺呼吸肌疲劳表现为呼吸短促无力、呼吸困难,伴纳差、消瘦、大肉削脱,甚则怯寒肢冷,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慢阻肺呼吸肌疲劳的病机与胸中宗气亏虚、中气下陷有关。宗气以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相合而成,而肾为先天之本,诸气之源。因此,宗气以肾中元气为源,以水谷精微为养料,与清气相合贮于胸中。因此,慢阻肺呼吸肌疲劳与肺脾肾亏虚相关。

以上关于中医治疗慢性慢阻肺的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慢阻肺患者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
治疗慢阻肺,除了临床上常规的药物治疗,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方面:首先一定要戒烟。吸烟是预防治疗慢阻肺的最主要手段。其次,慢阻肺患者气道受阻严重,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饮食上建议多吃一些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补充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提高身体抵抗力。不要吃辛辣、油腻、多脂肪类的食物。另外患者会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长期家庭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建议进行适当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病毒的能力。
语音时长 01:01

2021-04-15

70488次收听

慢阻肺遗传孩子吗
肺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这个部位帮助我们呼吸,一旦病变,我们的呼吸道功能也会慢慢的减弱,生命活动也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考虑到疾病遗传呢?所以下面我们请有关专家来详细地讲解一下慢阻肺遗传孩子吗?请看下文介绍。
慢阻肺如何自我治疗
慢阻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以呼吸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以及胸闷气喘等临床症状。对于重症的慢阻肺,病人一般不建议自我治疗,因为风险极大,而且没有专业知识,更容易出现不可预测的风险,有可能会导致病情持续加重。而对于轻度的慢阻肺病人,完全可以自我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发急性加重的因素,如果是由感染所诱发的,要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包括选择青霉素的药物以及头孢类药物;其次,针对胸闷气喘的症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来舒张支气管,缓解胸闷气喘的临床症状。针对咳嗽咳痰可以使用止咳祛痰药物来缓解,比如盐酸氨溴索羧甲司坦乙酰半胱氨酸等瑶。最后,如果存在轻度的低氧血症,还可以使用家庭氧疗或者家庭呼吸机治疗。另外,在稳定期的慢阻肺病人,除了家庭氧疗之外,还要长期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来控制和预防发作。
语音时长 01:47

2020-11-26

63856次收听

慢阻肺是由哮喘引起的吗
慢阻肺可以由哮喘引起,但是并不完全是由哮喘所引起。首先慢阻肺与哮喘是两个不同的疾病,慢阻肺,虽然也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但是引起的呼吸气流受限,是呈不完全可逆的状态。而哮喘引起的呼吸气流是指完全可逆的状态。并且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往往存在气道的高反应性,一般多见于年轻人以及儿童。但慢阻肺则往往见于老年人。其次,引起慢阻肺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与自身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吸烟,大气污染以及职业粉尘都可以引起慢阻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同样可以引起慢阻肺,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扩张等,同样的慢性反复的哮喘发作,也可以导致慢阻肺的发生。或者说慢阻肺合并有哮喘也叫重叠综合症。
语音时长 01:38

2020-11-26

60710次收听

慢阻肺的症状自测
慢阻肺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慢阻肺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主要症状为长期咳嗽、咳痰、气短以及胸闷等。慢阻肺每发作一次肺功能就不可逆转的损害一次,到最后可能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慢阻肺的死亡率较高
由于吸烟、空气污染等原因,目前全球40岁以上成年人中至少有10%患有该病,成为与艾滋病并列的第四大“杀手”。在我国,每年死于慢阻肺的患者达100多万人,在冠心并中风等疾病死亡率都在下降的同时,慢阻肺的死亡率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慢阻肺的食疗方法
现在社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一些慢性病患者对要在饮食上注意什么,要吃什么好很是注意,而慢阻肺患者更是要注意日常的生活饮食,近年来慢阻肺患者的比例持续走高,那么到底慢阻肺的食疗方法有哪些呢?
慢阻肺是胸闷吗
慢阻肺是一种疾病,而胸闷是一种症状,慢阻肺是可以有胸闷的这种症状的,但是反过来说,胸闷的症状可不一定就是慢阻肺引起的。所以,我们建议如果有胸闷的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年纪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当及时去医院做一些相关的检查,除了慢阻肺以外,比如说像冠心病,心绞痛,贫血,甚至肺部的恶性肿瘤,都是可以引起胸闷症状的。根据症状是很难判断具体什么疾病的,因此应当及时的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以免一些重大疾病被漏诊或者是误诊。
语音时长 02:20

2020-10-20

53155次收听

慢阻肺是呼气困难怎么办
慢阻肺引起呼吸困难,通常来说是由于是细支气管痉挛或者狭窄,或者是由于急性感染引起的疾病的突然加重。这种情况的话,如果手边有一些扩张支气管的药物,比如说像一些糖皮质激素或者是长效的β受体激动剂,那么可以先吸入这些药物,就可以明显的改善这种呼吸困难症状。那么如果没有药物的话,可以通过中医的按摩,比如说像定喘穴和肺腧穴,膻中穴等等,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呼吸困难的,但是如果通过简单的治疗还是无法缓解呼吸困难,应当及时去就医。
语音时长 01:45

2020-10-20

57925次收听

慢阻肺早期诊断不足原因
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其慢性气流受限是由小气道疾病(阻塞性支气管炎)和肺实质破坏(肺气肿)共同导致的,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数据显示,在北上广等医疗水平较好的城市,发现有三分之二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症状控制不佳,许多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和喘息发作。近10%的患者即使在静坐或静卧就有气促,20%的患者在洗漱或穿衣就会有气促发生;43%的患者每年至少住院治疗1次
03:04
慢阻肺病吃什么药
慢阻肺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吸药。慢阻肺也有口服的药物,包括有茶碱、平喘、化痰药物的口服。慢阻肺是慢性气道的炎症,患者使用的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气道发挥作用,而不希望患者全身有很明显的副作用。第一类是临床上说的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剂又包括有β2受体激动剂,还有M胆碱受体拮抗剂等。第二种是支气管扩张剂,包括激素。通过吸入激素,用很小的量控制患者局部的气道炎症,而对全身影响又非常小。使用吸入激素,其实副作用是非常轻微的。
01:30
慢阻肺严重吗
慢阻肺比较严重,慢阻肺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比较大。慢阻肺是我国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都比较高的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慢阻肺的致残率主要体现在后期,病人表现为气短症状,这时慢阻肺患者不可以有任何的动作。所以慢阻肺可以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慢阻肺患者的症状加重,即使患者只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穿衣或者吃饭等,都有可能有气促的表现,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时慢阻肺患者的症状会突然发作,并且加重,也可能会严重到危及患者的生命。慢阻肺的死亡率并不是特别高,主要是致残率比较高。所以,慢阻肺到后期的时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01:26
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吗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否严重要根据病情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通常情况下,按照疾病的轻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级。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一秒量,占预计值越高,病情也就越轻。所以,需要根据患者肺功能检查的结果,来进行相应的判断,包括在临床上患者咳嗽、咳痰的症状,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是轻还是重,而不能单纯地说慢性阻塞性肺病是重还是轻。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只要做到有意识地远离慢阻肺的危险因素,就可以减少慢阻肺的发生。即使患者已经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也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虽然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病不能根治,但是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的治疗,就完全能够控制病情的进展,改善疾病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02:06
慢阻肺病人吸氧要求
慢阻肺病人不能吸氧浓度太高,或者吸氧流量太大,需要相对低流量,低浓度的吸氧。因为吸氧浓度、吸氧流量太高会导致患者肺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受阻,抑制二氧化碳排出,导致二型呼衰,或者高碳酸血症。反而加重了病情,所以一定要控制病人的吸氧浓度和吸氧流量。
01:19
慢阻肺会传染吗
慢阻肺不会传染。慢阻肺的致病原因常常是反复的、长期的接触有害气体的过程,而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所以和慢阻肺患者密切接触,如住在同一个病房、长期在一起工作、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等,不会存在交叉感染。出现类似病症要早些寻求医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