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与高血压的关系
肾炎与高血压存在双向关联,肾炎可能引起继发性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也可导致肾小球硬化。两者相互作用可能加速肾功能损害。
肾炎患者出现高血压主要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有关。肾实质受损后,肾脏排钠能力降低,血容量增加,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这种情况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疾病中较为常见。血压升高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内高压状态,形成恶性循环。临床表现为晨起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需通过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和肾脏超声明确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持续5-10年可能引发高血压肾病。长期高压状态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受损,逐渐出现玻璃样变和硬化。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微量白蛋白尿,后期肌酐清除率下降。这类患者通常有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史,合并视网膜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需与肾动脉狭窄等继发因素鉴别,肾动脉造影可辅助诊断。
控制血压是延缓肾功能恶化的关键措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既能降压又可减少蛋白尿。合并水肿时可联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但需监测电解质。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应低于3克,避免腌制食品。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血肌酐水平,每3-6个月评估肾功能进展。出现严重水肿或肌酐快速上升需及时肾内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