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长脂肪粒的原因
小儿热性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主要由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幼儿急疹等疾病诱发。热性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体温快速升高时易发作,通常表现为全身强直或阵挛性抽搐,伴随意识丧失。
1、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的咽炎、扁桃体炎等可导致体温骤升。患儿可能出现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则以退热和对症处理为主。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2、急性中耳炎
中耳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患儿常表现为耳痛、哭闹不安、抓耳等。医生可能推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头孢呋辛酯颗粒等药物治疗。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耳部是否有分泌物渗出,避免耳道进水。
3、幼儿急疹
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导致的发疹性疾病,特征为高热3-5天后出现玫瑰色皮疹。发热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穿着宽松衣物,避免抓挠皮疹。
4、泌尿系统感染
婴幼儿尿路解剖结构特殊,易发生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除发热外可能伴随排尿哭闹、尿液浑浊。治疗需使用头孢地尼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生素。家长应勤换尿布,注意会阴部清洁。
5、胃肠炎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可引起发热伴呕吐腹泻。严重脱水可能加重惊厥风险。除补液治疗外,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饮食刺激胃肠。
预防热性惊厥需积极控制原发感染,体温超过38.5℃时及时使用退热药配合温水擦浴。发作时应将患儿侧卧防止误吸,记录抽搐持续时间及表现。日常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睡眠,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降低感染概率。若惊厥持续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须立即就医排查脑膜炎、癫痫等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