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症状有什么
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血便、发热、呕吐等。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由特定血清型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可能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1、腹痛
腹痛是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早期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腹部绞痛或阵发性疼痛,多位于下腹部。腹痛可能与细菌产生的毒素刺激肠道黏膜有关,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腹痛程度可从轻度不适到剧烈疼痛不等,常伴随其他消化道症状。若腹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局部压痛,需警惕肠穿孔等并发症。
2、腹泻
腹泻在感染初期多为水样便,随后可能发展为血性腹泻。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可损伤肠道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肠黏膜出血。腹泻频率每日可达数次至十数次,严重时可引起脱水。腹泻通常持续数天,若超过一周未缓解或出现大量血便,应及时就医。
3、血便
血便是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典型表现,粪便中可见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血便程度从隐血阳性到肉眼可见血便不等,严重者可出现大量血便。血便表明肠道黏膜已发生明显损伤,可能伴随贫血症状。出现血便时需与其他出血性肠炎鉴别,避免延误治疗。
4、发热
发热多为低至中度热,体温通常在38-39摄氏度之间。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可能伴随寒战或全身不适。若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持续高热不退,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出现全身性感染。发热期间应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加重病情。
5、呕吐
呕吐多见于儿童患者,成人相对较少。呕吐可能由毒素刺激呕吐中枢或胃肠道炎症反应引起。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胆汁样呕吐。频繁呕吐可导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液纠正。若呕吐伴随意识改变或持续不能进食,应立即就医。
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少尿、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应及时就医治疗。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