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摔倒后怎么判断是否骨折
老年人摔倒后可通过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异常肿胀、畸形外观、骨擦音等表现初步判断是否骨折,但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1、局部疼痛
骨折部位通常会出现剧烈且持续的疼痛,按压或移动患处时疼痛明显加重。与软组织损伤的钝痛不同,骨折疼痛常表现为尖锐刺痛,且休息后难以缓解。若老年人主诉疼痛集中在骨骼突出部位如腕部、髋部或脊柱,需高度警惕骨折可能。
2、活动受限
骨折后患肢会出现功能性障碍,例如无法承重行走、关节不能屈伸或肢体完全不能移动。髋部骨折患者可能出现患侧下肢外旋畸形且无法抬离床面,桡骨远端骨折时手腕活动度会显著下降。这种活动受限与肌肉拉伤的可活动性疼痛有本质区别。
3、异常肿胀
骨折后6-12小时内患处会出现快速进展的肿胀,皮肤呈现紧绷发亮状态,可能伴随大面积瘀斑。肿胀范围常超过关节界限,例如踝关节骨折时肿胀可蔓延至足背和胫骨前侧。与扭伤相比,骨折肿胀程度更重且发展更快。
4、畸形外观
完全性骨折可能导致肢体成角、短缩或旋转畸形,例如股骨颈骨折时患肢可能较健侧缩短2-3厘米,锁骨骨折可见肩部轮廓改变。但部分嵌插型骨折可能无明显畸形,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5、骨擦音
移动骨折断端时可能听到骨摩擦音或感受到骨擦感,这是骨折的特异性体征之一。但非专业人员不应刻意测试此体征,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存在骨擦音时可基本确认骨折,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骨折可能。
老年人摔倒后无论是否出现典型骨折症状,均建议保持制动并立即就医检查。骨质疏松患者即使轻微跌倒也可能发生脆性骨折,须通过X线或CT明确诊断。日常应做好居家防跌倒措施,包括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穿着防滑鞋等,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增强骨密度。若确诊骨折,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石膏固定、牵引或手术治疗,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性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