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韧带损伤症状
踝关节韧带损伤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和关节不稳。踝关节韧带损伤可能与剧烈运动、外伤、关节退变、先天结构异常或反复劳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行走困难、关节弹响、压痛明显、皮肤温度升高和肌肉痉挛等症状。
1、局部疼痛
踝关节韧带损伤后,受损韧带及周围组织会出现持续性疼痛,尤其在负重或活动时加剧。疼痛多集中在踝关节外侧如距腓前韧带损伤或内侧如三角韧带损伤,可能伴随撕裂感或针刺感。急性期可通过冰敷缓解,慢性期需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索洛芬钠片或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等药物控制炎症。
2、肿胀
损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导致组织液渗出,通常在伤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肿胀,皮肤紧绷发亮。严重时肿胀可蔓延至足背或小腿下端。早期应抬高患肢并配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后期可遵医嘱使用迈之灵片或地奥司明片改善循环。
3、淤血
皮下毛细血管破裂会导致淤青,初期呈紫红色,逐渐转为黄绿色。淤血范围与损伤程度相关,严重者可能出现广泛性瘀斑。可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吸收,避免伤后48小时内热敷。
4、活动受限
因疼痛和机械性阻碍,患者常出现踝关节背屈、跖屈或内外翻功能受限,表现为踮脚困难、下楼梯不稳等。需通过支具固定保护,康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必要时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症状。
5、关节不稳
韧带松弛或断裂会导致关节机械稳定性下降,表现为行走时有松动感或反复扭伤。慢性不稳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需通过MRI评估损伤程度,重度不稳需手术重建韧带,如Broström术式。
踝关节韧带损伤后应避免过早负重,急性期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恢复期逐步进行平衡训练和肌力练习。选择高帮鞋具提供支撑,运动前充分热身,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关节畸形,须及时至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