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外耳道炎如何治疗
霉菌性外耳道炎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清洁护理、避免刺激、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通常由真菌感染、耳道潮湿、免疫力低下、耳部外伤、糖尿病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耳痒、耳垢增多、耳闷胀感等症状。
1、抗真菌药物
霉菌性外耳道炎需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氟康唑胶囊等。克霉唑滴耳液可直接抑制耳道内真菌生长,硝酸咪康唑乳膏适用于外耳道皮肤真菌感染,氟康唑胶囊用于严重或反复发作的真菌感染。使用时应避免药物接触眼睛,用药期间观察耳道分泌物变化。
2、清洁护理
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有助于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可用医用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避免使用挖耳勺等尖锐物品。洗澡或游泳时可用防水耳塞防止进水,清洁后用电吹风低温档吹干耳周。禁止自行冲洗耳道或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清洁。
3、避免刺激
减少耳道刺激可防止霉菌性外耳道炎加重。避免频繁掏耳、佩戴入耳式耳机或助听器。游泳后及时擦干耳部,湿热环境工作需加强耳部通风。过敏体质者应远离粉尘、花粉等过敏原,瘙痒时勿用力抓挠耳道。
4、控制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监测血糖,高血糖环境易诱发霉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者应加强营养补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剂。湿疹或皮炎患者需同步治疗皮肤病变,防止真菌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耳道。
5、定期复查
霉菌性外耳道炎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耳镜,评估真菌清除情况。症状缓解后仍需按疗程用药,避免过早停药导致复发。若出现耳痛加剧、听力下降或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并发症。愈后3个月内避免耳道进水或过度清洁。
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日常应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睡眠时患耳朝上避免压迫。饮食上限制高糖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增强免疫力。避免共用毛巾、耳机等个人物品,家庭成员有类似症状需同步检查。治疗期间禁止游泳、潜水等水上活动,恢复后游泳建议佩戴专业防水耳塞。若耳痒明显可冷敷耳周缓解,切勿使用偏方或不明成分药粉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