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常见是什么原因引起
溶血性黄疸通常由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引起,常见原因主要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疟疾感染等。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容易在脾脏中被破坏。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脾肿大、黄疸等症状。治疗上需遵医嘱使用叶酸片补充造血原料,严重时可考虑脾切除术。药物可选择复方甘草酸苷片、腺苷钴胺片等改善肝功能。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属于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患者红细胞因缺乏该酶而易受氧化损伤,接触蚕豆、磺胺类药物等氧化性物质后易发生急性溶血。典型表现为酱油色尿、发热、腰背痛。急性期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必要时输血。缓解期可服用多维元素片预防贫血。
3、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多因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常见于Rh阴性母亲怀Rh阳性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会破坏胎儿红细胞。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行性黄疸,可能伴随肝脾肿大。光照疗法是首选治疗,严重者需换血治疗。药物可用茵栀黄口服液辅助退黄,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机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患者常见乏力、头晕、皮肤黏膜苍白伴黄疸。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难治性病例可选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需输注洗涤红细胞。
5、疟疾感染
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后会导致红细胞周期性破裂,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引发溶血性黄疸。患者呈现周期性寒战高热、贫血、浓茶色尿。确诊后应规范使用青蒿琥酯片或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进行抗疟治疗,同时补充琥珀酸亚铁片纠正贫血。重症疟疾需静脉注射蒿甲醚注射液。
溶血性黄疸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感染、受凉等诱发因素,保证充足休息。饮食宜选择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肉、蛋清,适量增加深色蔬菜补充叶酸。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慎用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定期监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肝功能指标,发现皮肤黄染加重或尿色加深应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
03:06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什么是溶血性黄疸
- 2 溶血性黄疸的特点
- 3 什么是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 4 什么是溶血性黄疸呢?
- 5 为什么是溶血性黄疸
- 6 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 7 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有哪些
- 8 什么是abo溶血性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