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上肢静脉血栓
上肢静脉血栓可通过观察肢体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疼痛加剧、静脉曲张及体温升高等症状初步判断,确诊需结合超声检查、血液D-二聚体检测等医学手段。
上肢静脉血栓早期可能表现为单侧手臂突发肿胀,皮肤发红或发绀,触摸有温热感,活动时疼痛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见皮下静脉扩张呈条索状,患肢抬举困难,严重时可能出现胸痛或呼吸困难,提示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日常需警惕长期制动、静脉置管、肿瘤病史等高危因素。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立即就医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必要时完善CT静脉造影。治疗包括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严重者需手术取栓。
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轻微酸胀或乏力,易被误认为肌肉劳损。此类情况多见于长期使用电脑或重复上肢动作者,需通过血液检查排除血栓可能。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因感觉减退而延误就诊,需定期监测肢体变化。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更易形成血栓,需加强产前筛查。少数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终身抗凝治疗。
预防上肢静脉血栓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隔1-2小时活动手臂5-10分钟,卧床患者可进行被动关节运动。日常饮食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增加深海鱼类和浆果类水果以改善血液循环。穿着宽松衣物,避免上肢受压,静脉曲张者可穿戴医用弹力袖套。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若发现手臂周径突然增加超过2厘米或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须立即就医排查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