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什么病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突出的局限性病变,属于胆囊常见良性病变,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
1、胆固醇性息肉
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常见的胆囊息肉类型,占60%以上。由于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析出结晶,附着在胆囊黏膜形成黄色桑葚样突起。通常为多发性,直径多在3毫米以下,极少恶变。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2、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约占胆囊息肉的30%,与慢性胆囊炎反复刺激相关。病理表现为胆囊黏膜上皮和间质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息肉基底较宽,表面充血,直径多在5-8毫米。患者可能伴有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等慢性胆囊炎症状。
3、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属于真性肿瘤,具有恶变潜能,约占胆囊息肉的5-10%。多为单发,直径常超过10毫米,表面呈分叶状或乳头状。组织学可分为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等亚型。随着息肉增大,癌变概率逐渐增高,需密切随访监测。
4、其他罕见类型
包括纤维性息肉、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特殊类型,合计占比不足5%。这些息肉可能具有特定组织学特征,部分类型与遗传综合征相关,需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5、发病相关因素
胆囊息肉形成与胆汁成分异常、胆囊收缩功能障碍、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高胆固醇饮食、肥胖、糖尿病、肝硬化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部分患者存在胆囊排空延迟、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等胆道动力学异常。
发现胆囊息肉后应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变化,建议每6-12个月检查一次。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直径超过10毫米的单发息肉、快速增长息肉或伴有胆囊壁增厚者,建议普外科就诊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