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注意什么
精神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定期复诊评估、生活方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规避及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1、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发锥体外系反应如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代谢异常如体重增加、血糖升高,以及心血管系统影响如QT间期延长。需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指标,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2、定期复诊评估
每3-6个月需精神科医生评估症状控制效果与药物耐受性,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复发高风险患者需缩短复诊间隔,合并躯体疾病者需多学科联合诊疗。
3、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问题,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可缓解药物所致体重增加。避免酒精、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
4、药物相互作用规避
抗精神病药物与抗生素如克拉霉素、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联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服用新药前需向医生提供完整用药史,避免自行合用中成药或保健品。
5、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在症状稳定期应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社交技能训练等康复项目,改善药物可能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家属需协助建立服药提醒机制,提高治疗依从性。
长期服药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粗粮、瘦肉,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高的深海鱼类,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每日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建立规律的服药时间表,使用分装药盒辅助记忆,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时须立即就医而非自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