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崴了骨折怎么处理
脚崴了骨折通常需要固定制动、冷敷热敷交替、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脚踝骨折可能与外力撞击、骨质疏松、骨骼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常伴随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1、固定制动
使用支具或石膏对患肢进行外固定,避免骨折端移位。踝关节需保持中立位,固定时间根据骨折程度决定。稳定性骨折需固定4-6周,粉碎性骨折可能需延长至8周。固定期间禁止负重行走,可借助拐杖辅助移动。
2、冷敷热敷交替
急性期48小时内每2-3小时冰敷15分钟,减轻软组织肿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温度不超过40℃。冷热敷时需用毛巾隔开皮肤,避免冻伤或烫伤。肿胀消退前建议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
3、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接骨七厘片促进骨痂形成,碳酸钙D3片补充成骨原料。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局部镇痛。药物使用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联用。
4、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踝泵运动、抗阻弹力带训练、平衡垫站立等康复锻炼。初期活动幅度控制在无痛范围内,每日3组每组10-15次。6周后可尝试提踵训练,12周后经医生评估方可恢复跑步等剧烈运动。
5、手术治疗
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钛合金接骨板或空心螺钉固定。术后2周拆线,6-8周复查X线确认骨愈合情况。严重粉碎性骨折可能需植入人工骨材料,术后配合高压氧治疗促进愈合。
骨折恢复期间需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补充蛋白质和钙质。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骨骼愈合。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若出现固定物松动、皮肤发黑等异常需立即就医。康复后期可穿高帮运动鞋提供踝部支撑,运动前充分做好热身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