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出血怎么办
拔牙后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冷敷、药物止血、避免刺激、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拔牙后出血通常由凝血功能异常、局部血管损伤、术后护理不当、感染、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压迫止血
拔牙后出血时,首先应使用无菌纱布或棉球紧咬在拔牙创口处,持续压迫15-30分钟。压迫时避免频繁更换纱布,以免破坏初步形成的血凝块。若出血量较大,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压迫过程中保持头部抬高,减少局部血流压力。
2、冷敷
拔牙后24小时内可对患侧面部进行间断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需用毛巾包裹防止冻伤。冷敷后若出血未止,需重新压迫止血。
3、药物止血
对于持续性出血,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云南白药胶囊、氨甲环酸片、凝血酶冻干粉等止血药物。云南白药胶囊可口服或局部撒敷,氨甲环酸片通过抑制纤溶系统发挥作用,凝血酶冻干粉需配制成溶液后局部使用。使用药物止血需严格遵医嘱。
4、避免刺激
拔牙后24小时内禁止刷牙漱口、吸烟、饮酒、进食过热或辛辣食物,避免用吸吮动作。这些行为可能破坏血凝块或刺激创面血管,导致继发性出血。术后应进食温凉流质或软食,使用对侧牙齿咀嚼,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轻轻含漱。
5、及时就医
若采取上述措施后出血仍持续超过2小时,或出血量较大伴有头晕、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可能采用缝合止血、电凝止血、局部止血材料填塞等专业处理。对于存在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特殊情况,术前应告知医生评估出血风险。
拔牙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减少出血风险。术后24-48小时可逐渐恢复日常活动,但仍需避免可能造成口腔负压的行为。饮食上应保证足够营养摄入,多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如鸡蛋羹、牛奶、新鲜果汁等。保持口腔卫生可使用医生推荐的漱口水,但避免过度漱口。如出现异常出血、剧烈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遵医嘱定期复查伤口愈合情况。术后恢复期间应避免使用吸管、吐口水等可能影响创面愈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