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好的人需要控制饮食,合理的饮食调整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并促进恢复。
胃黏膜敏感者应避免辣椒、生蒜、浓茶等刺激性食物。这类食物可能直接刺激胃酸分泌过多,诱发反酸或胃痛。烹饪方式建议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和烧烤。若因饮食不当出现胃部灼热感,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复方氢氧化铝片等胃黏膜保护剂。
红烧肉、奶油制品等高脂食物会延缓胃排空,增加胃部胀满感。长期摄入可能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伴随嗳气、早饱等症状。日常可选择鱼肉、鸡胸肉等低脂蛋白,搭配山药、南瓜等易消化食材。症状持续时可考虑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促胃肠动力药。
每餐摄入量控制在300毫升以内,每日4-6餐能减少胃窦部扩张刺激。避免暴饮暴食导致胃内压力骤增,尤其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餐间可适量食用苏打饼干、烤馒头片等碱性食物中和胃酸。
过烫的粥品或冰镇饮料会引发胃平滑肌痉挛,表现为阵发性绞痛。食物温度建议维持在40-50摄氏度,冷藏食物需放置至室温食用。急性胃痉挛时可热敷上腹部,必要时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
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规范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等四联疗法。胃溃疡患者应避免阿司匹林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伴随持续黑便、体重下降需及时胃镜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胃病患者日常可进行餐后30分钟散步促进消化,睡眠时抬高床头15厘米预防反流。建议记录饮食日记排查敏感食物,急性发作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长期不适需完善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抑酸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