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患者可通过适量食用低脂易消化食物、发酵食品、富含果胶的食物、低纤维蔬菜和补液食物进行食疗。肠炎通常由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免疫异常或肠道菌群失衡引起。
肠炎发作期建议选择米粥、软面条等低脂易消化主食,减少胃肠负担。这类食物可提供基础能量,避免高脂食物刺激肠道蠕动加剧腹泻。急性期可将大米熬成浓米汤,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慢性肠炎患者可尝试山药泥或南瓜糊,富含多糖类物质有助于黏膜修复。
无糖酸奶、味噌等发酵食品含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选择标注含双歧杆菌、乳酸菌的发酵乳制品,每日摄入200毫升为宜。发酵豆制品如纳豆含纳豆激酶,对炎症性肠病可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急性发作期应避免豆类制品。
苹果泥、香蕉等富含果胶的食物能吸附肠道毒素,缓解腹泻症状。将苹果去皮蒸熟后捣成果泥,每日食用1-2个中等大小苹果为宜。成熟香蕉含抗性淀粉,可帮助恢复肠道功能,但未成熟香蕉可能加重腹胀。
胡萝卜、冬瓜等低纤维蔬菜煮熟后食用,可补充维生素且不刺激肠黏膜。建议将胡萝卜炖至软烂,其中的β-胡萝卜素具有抗炎作用。急性期避免十字花科蔬菜,慢性期可逐步添加去皮去籽的嫩南瓜、西葫芦。
口服补液盐溶液、椰子水等能预防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自制补液可用米汤加少量盐,或稀释后的苹果汁补充钾离子。严重腹泻时需少量多次饮用,每小时不超过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刺激呕吐。
肠炎食疗需根据病情调整,急性期以流质饮食为主,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低渣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高糖及产气食物,烹饪方式宜采用蒸煮炖烩。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或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不可仅依赖饮食调理。恢复期可记录饮食日记,观察个体对食物的耐受性,逐步建立个性化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