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血常规、血清铁蛋白检测、血清铁检测、总铁结合力检测、骨髓穿刺检查等确诊。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血常规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基础检查项目,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低于正常值,红细胞平均体积减小,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血常规检查简便快捷,是筛查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
血清铁蛋白检测是评估体内铁储存情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机体铁储备水平。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浓度通常明显降低,这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特异性指标之一。血清铁蛋白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铁缺乏状态,在血红蛋白尚未下降前即可提示铁储备不足。
血清铁检测可直接测量血液中铁离子的含量,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清铁水平通常降低。这项检查能够反映循环血液中铁的即时供应情况,但受饮食、昼夜节律等因素影响较大,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血清铁检测有助于区分缺铁性贫血与其他类型的贫血。
总铁结合力检测反映血液中转铁蛋白结合铁的能力,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总铁结合力通常升高。这项检查可以间接评估转铁蛋白的饱和度,当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16%时,提示可能存在缺铁性贫血。总铁结合力检测有助于判断铁代谢异常的类型和程度。
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通过骨髓涂片观察骨髓造血情况和铁染色结果,可以明确诊断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骨髓中可染色铁明显减少或消失,幼红细胞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骨髓穿刺检查虽然准确性高,但因有创性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
确诊缺铁性贫血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摄入,避免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直至铁储备恢复正常。对于明确存在慢性失血的患者,还需积极寻找并治疗原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