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胃病吃饭时需注意饮食规律、食物选择、进食方式、温度控制和餐后活动。胃病主要包括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疾病,饮食调整是缓解症状的重要措施。
定时定量进食有助于维持胃酸分泌平衡,避免空腹或暴饮暴食刺激胃黏膜。建议每日三餐固定时间,两餐间隔4-5小时,晚餐与睡眠间隔3小时以上。胃溃疡患者可采取少量多餐方式,每日5-6餐,每餐七分饱。
宜选择易消化、低刺激性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羹、嫩豆腐等。避免辛辣、油腻、腌制及高糖食物,如辣椒、肥肉、咸菜、奶油蛋糕等。胃食管反流患者需限制咖啡、浓茶、薄荷等可能松弛食管下括约肌的食物。
细嚼慢咽能减轻胃部负担,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避免边吃饭边说话或看电视,防止吞咽过多空气引发腹胀。餐中适量饮用温水有助于食物消化,但胃下垂患者应控制饮水量。
食物温度保持在40-60℃为宜,过烫会损伤食管和胃黏膜,过冷可能导致胃痉挛。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需加热至适宜温度,夏季避免大量摄入冰镇饮品。
餐后30分钟内避免平卧或剧烈运动,可缓慢散步10-15分钟促进胃肠蠕动。胃食管反流患者进食后应保持直立姿势2小时,睡觉时垫高床头15-20厘米。
胃病患者除注意饮食外,还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紧张加重症状。戒烟限酒,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若出现持续上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日常可适量食用猴头菇、秋葵等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食物,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