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苹果核可能导致中毒,但需要摄入较大剂量才会引发风险。苹果核中含有微量氰苷类物质,咀嚼或破碎后可能转化为氢氰酸,但单次少量误食通常不会造成危害。
苹果核中的氰苷主要存在于种子内,完整吞下种子通常不会释放毒素,因为人体无法消化种子外壳。咀嚼或咬碎苹果核会使氰苷与口腔中的酶接触,可能转化为氢氰酸。氢氰酸是剧毒物质,可能抑制细胞呼吸功能,但一个苹果核的氰苷含量极低,成年人需连续摄入数十颗以上苹果核才可能达到中毒剂量。儿童因体重较轻,风险相对更高,家长需注意避免让孩子啃食果核。
极少数情况下,大量摄入破碎的苹果核可能引发急性氢氰酸中毒,表现为头晕、恶心、呼吸急促等症状。苹果核氰苷含量远低于苦杏仁等高风险食物,日常吃苹果时剔除果核即可有效预防。若误食大量苹果核后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摄入情况。
建议食用苹果时去除果核,尤其要避免给幼儿提供带核苹果块。日常可通过将苹果切瓣去核、使用去核器等方式减少风险。若发现儿童误食多个苹果核,家长可先观察是否出现口腔麻木、呕吐等异常,必要时及时就医。保持水果加工时的清洁习惯,避免果核残留于果汁或果泥中。